孝老免费午餐的孙家寨实验 全员义工走过四年
“以吃饺子为例,一对父母想吃饺子,解决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儿子常年在外挣大钱,听到父母的请求后,他拿出100块钱,说:‘你们自己去饭馆吃顿饺子吧’;第二种是儿子听到父母的心声后,拿出50元钱告诉父母,‘可以去超市买几袋速冻饺子回家了结心愿’;第三种是儿子从集上买了肉和茴香,可能仅仅花了20块钱,回到家里和父母一起包了一顿饺子。这三种情况,对父母来说,哪一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付宏伟用这样解读,让大家做选择,引人深思。 2011年起,80后的付宏伟放弃城里蒸蒸日上的药品经营生意,转而回到家乡威县方营乡孙家寨村,创办孙家寨孝道讲习班。同时,由他率领的义工队伍为全村无人照顾的空巢老人,送上一日三餐,并为全村65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准备两次集体大餐,近三年来,进而延伸到农忙时节为孙家寨全村老少供应免费午餐。付宏伟也因此荣膺“中国好人”的荣誉称号。 拉开32桌大席面 在农村,农民改善生活最常见的饭食是吃饺子。所以,威县孙家寨每月初一、十五的集体公众大餐,除了极少几次是炸油条外,多数是包饺子。每月农历初一、十五,从头一天开始,由本村和外村人员组成的义工队伍就投入准备了,妇女们三五一群凑在一起,一边择菜,一边聊天,男人们则负责清扫广场、搭棚子、准备桌凳等等,一如农村里结婚娶媳妇过大喜事时秣马厉兵的架势。 早晨7点钟,威县方营乡孙家寨的村小广场上,义工们已将32张小桌子摆放整齐,每张桌子围着摆放着8个小凳子。几乎与他们同时,那些从村里走出或骑着电动车、三轮车从十里、二十里、五十里远赶来的老人们、媳妇们,一一自觉在小桌子旁围坐起来,会包饺子的,随便坐下就包,那些不会包饺子的则围坐在小桌子旁,闲坐说话,静等现成。每张小桌子上都摆放着一脸盆茴香馅和一盖帘擀好的面皮。从60华里外的芦头村赶来的张银兰和儿媳艳芬,坐在其中的一张桌子旁,一边亲密地说着话,一边灵巧地包着饺子。在她们旁边,是来自威县贺钊乡的岳金枝。每当一个个精致可爱的饺子像鱼鳞一样整齐有致地排满一盖帘子,马上有身穿红马甲的义工,将其运送到后面的大厨房里去,桌子上则又放上了空的盖帘和新擀好的面剂儿。 在小广场的一侧,两口口径一米多的大铁锅已经开始点火。另一旁,由十几块案板拼成的工作台旁,来自不同村庄的妇女正肩挨肩臂碰臂紧张有序地揉面擀剂儿。在这些农家妇女娴熟的操作下,一个个剂子像橡皮泥一样从她们的手缝里“啪嗒、啪嗒”落在案板上,迅即又被另一双手拿在手中,三下两下就变成了一个个又圆又均的面皮。义工们把擀好的面皮,捡到盖帘上、端走,然后分发到小广场正在包饺子的小桌子上。如果你没有到达现场,你是怎么也感受不到,这些环节是如何流畅和配合默契地完成的。 因为平均每次都要安排五六百位老人、最高时1200百人的午餐,孙家寨大餐的组织者,已经摸索出一套流畅的工作流水线。一个小时后,位于屋内的后厨房里,义工们已经自下而上层层摞起了一座十几层高的饺子塔。负责安置饺子的付学林、邱书军对燕赵都市报记者说,最多的一顿,他们包了300多盖帘子,垒起的饺子塔有20座、15层高。 9月24日,九月初一,因为当天预报天气有雨,很多路远的老人没能如愿赶来,但当天的大餐,他们依旧和了300斤面粉,四大盆茴香馅。在村广场上一侧,孙家寨村和三里五乡前来享受免费午餐的老人们所乘的电动三轮车排出了好几十米长,成为另外一景。 团聚促成交流,参与带来快乐 当天,行走在一行行一列列包饺子的巨阵中,记者不时被由团聚所带来的热闹、交融、欢笑的和谐气氛所感染。 看上去还十分年轻的媳妇艳芬是跟随婆婆来参加孙家寨大餐的,在这里,她们既是孙家寨孝道大餐的享用者,也是包饺子的义工。威县是棉花大县,这几天正是摘棉花的大忙季节,但他们还是停下活计,骑电动车近一小时赶来这里了。听说记者是来采访的,她的婆婆、69岁的张银兰乐哈哈地说:“在哪儿吃不上一碗饺子呢?但每个初一、十五我们都来,一是为了做义工,帮助干活,二是在这里和这么多老人在一起说说话,干干活,心里感觉特别高兴。” 威县沙寨村80多岁的侯保庆老两口也来了,这是他们第七次专程来赴孙家寨大餐了。“我们村离这儿有十几里路呢,但来到这儿热闹、开心。这儿不仅有孝道午餐,有时候还唱大戏,还有义务理发的,一切为了老人。”“老人最怕孤独,现在的老人在家都太寂寞了,来到这里,说说笑笑,能多活好几岁。”挨着侯大爷坐着的一位付姓老人毫不掩饰地向记者袒露自己的心声。“现在,很多老人来这里,绝对不是贪图这一顿饭,而是为了坐在一起,聊聊天,说说话,图个快乐。”付宏伟说。 从生产责任制开始的一家一户,把人们的生活和劳动不自觉地分开了。随着进城打工成为一种生活常态,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内心更加寂寞和惶恐,他们渴望有人叩响久无声息的宅门,渴望走到人群中去,孝老大餐给老人们提供了相见的机会,交流的平台。在当地,很多老人都数着日子盼望每月初一、十五的到来,在这里,你常常看到老人们像孩子一样兴奋、有趣,你捅捅我,我推推你,这个说:“你还活着呢!”那个说:“你这个老不死的。”付宏伟曾做过一个统计,2011年,村里老人的死亡人数是16位,2012年是14位,2013年的数字则减少到了4位。孝老盛宴所带来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了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在这里,他们感受了久违的团聚的快乐,整个村庄宛若一座“没有围墙的敬老院”,一位到此观摩的专家说,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居家养老…… 本报记者赵书华/文本报记者霍艳恩/图 |
关键词:善行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