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定州频道>>人物

定州郝浴:一个不该被遗忘的名字

来源: 长城网 作者: 2014-09-03 10:12:0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定州郝浴像。长城网 实习生杨延飞 摄

  长城网定州讯9月2日(燕锐 杨延飞)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历史的河流大浪淘沙,一些人一些事远远地离我们而去,可是无论是谁,只要是做过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情,人民就会永远记住他。站在定州古城的边缘,细数那些历经风霜被家乡人民记住的名字——人民艺术家张寒晖、老当益壮的廉颇、誉为诗豪的刘禹锡、写下“人面桃花”流传于世的崔护、待月西厢的崔莺莺等等太多太多,这些人物家家知晓,人人赞叹,被载入史册,列于地方志之中。在古城的一角,还有一个古老的村庄,那里住着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老人正是康熙朝名臣郝浴之后,然而郝浴这个名字,似乎被封锁在定州人民的记忆里,被一层厚重的浮土覆盖,淹没在历史的喧嚣之中。

  郝浴,字雪海,又字冰涤,号复阳,清直隶府定州唐城(今河北省定州市唐城村)人,生于1623年,逝于1683年,清朝入关第一进士,27岁考入一甲进士,被顺治皇帝任命刑部主事,后改湖广道御史,巡按四川。因疏劾吴三桂而流徙奉天(今辽宁沈阳),后迁至铁岭,康熙十二年(1673)官复原职,后任广西巡抚,副都统御史,康熙二十二年卒于任所。郝浴一生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有事无事奏三本,所以人称郝三本。

  郝浴的第八代传人郝文学。长城网实习生 杨延飞 摄

  如今唐城村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名叫郝文学,是郝浴的第八代传人,提到郝浴的聪明才智,郝文学竖起大拇指说:“郝老浴那脑袋瓜好使啊,张口就是诗。”没错,据史料记载:浴“少有异禀,生而机警,负异才。”郝浴少年时期就十分聪慧,读书刻苦,十四五岁就通晓儒家经典、百家之言,16岁立下誓言:做天下第一流人,行天下第一流事。在《定州风云志》中,记载着两个关于郝浴小时候的传说,其中一篇叫《郝小海训土地》,故事是这样讲述的,郝浴小时候叫小海,家境贫寒,放学后常去砍柴割草,有一年大旱,小海砍柴路上看见清水河干了,高粱杆蔫了,他心想,这庄稼都干了以后吃什么,老天也不下雨,真是气死人。于是,小海一气之下,跑到土地庙,坐在庙台前,可是土地爷爷一动不动地稳坐在庙里,小海解开腰带就在土地身上撒尿,还唱着歌谣:“老土地老土地,请你求神来下雨,限你十天办不到,罚你河南看黍稷,你要想回到唐城地,还得等我河南去。”十天后还没下雨,土地庙倒塌了,说是土地爷吓跑了,十年后郝浴金榜题名,到河南当了县官。

  郝浴自小严格修身自律,仅28岁就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青云得志,可惜好景不长,三年后,正当他踌躇满志的时候,却遭遇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顺治九年郝浴在巡按四川时,奉命在保宁城监临乡试,时逢张献忠部下刘文秀率领数万人包围了保宁城,郝浴“飞檄邀三桂,激以大义”请求援救,然而,吴三桂“逾月乃赴援”。等到保宁解围后颁赏将士,吴三桂以冠服赏与郝浴,想以此堵住郝浴的嘴。而郝浴拒而不授,并在所上的《保宁奏捷疏》中说“平贼乃平西王责(吴三桂)。”并全面陈述了“三桂观望状”,因此积怨于吴三桂。吴三桂仔细研究了郝浴给皇上的奏章,终于找出可以置郝浴于死地的言语:亲冒矢石,并以此为把柄,诬告郝浴为冒功论劾,犯下欺君之罪,而当时的顺治皇帝,考虑到吴三桂手握重兵,不能得罪,为顾全大局,只得做出将郝浴革职,流放奉天(今沈阳)的决定。

  提及郝浴的流放生活,后人郝文学感叹到:“即使被贬,他也没有放弃‘澄清斯世,解救苍生’的愿望,他在铁岭教出24个状元郎,让他的学生帮他完成心愿。”关于郝浴在铁岭的贡献,在当地是人人皆知的。

  顺治十一年六月,郝浴携着怀有身孕的妻子踏上流放之路,被发放到尚阳堡(在今辽宁清河区内),在这里他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同戍难友,成为至交,也是在这些朋友的帮助下,他和妻儿度过了人生最为艰苦的寒冬。顺治十四年六月,郝浴有幸宽赦为民,获得了在盛京范围内择地而居的自由,他准备投奔好友,故随其一起迁居铁岭。当时铁岭城内遍地砖石瓦砾,蒿草丛生,除管理流人的官兵之外,无一居民,郝浴在“南门内之右”选中一片风水之地,修建茅屋,广收生徒,开始了他的讲学活动,生徒称他为“复阳先生”。他决心讲学授徒,是想让学生们将来为朝做官,替自己实现解救苍生的愿望,教育生徒作忠臣、孝子、悌弟、良友、修齐、诚正、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郝浴亲书“致知格物之堂”匾悬于书室门楣之上,购置了大量的“天下图书”,以备生徒学习和研究,因铁岭古为银州,取银州之冈之意,故讲堂取名“银冈”讲堂。明代谪官左懋泰、戴国士等人,纷纷把子弟送到郝浴门下熏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银冈书院造就了不少人才,多半成为东北的文化名流。“人文蔚起,科第连绵”,影响甚广。

  这也就有了后人称赞他“教出24个状元郎”之说。

  康熙十二年,郝浴官复原职,还朝之前,他将“银冈”讲堂命名为“银冈书院”,并将数十间房舍和许多器物全部无偿地留给铁岭,作为银冈书院的“生徒肄业之资”。他离开铁岭,还朝做官,正欲大展抱负之时,却又因积劳成疾而病逝。铁岭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他当年讲学的“致知格物之堂”辟为“郝公祠”。1910年,周恩来总理入“银冈小学”读书,为缅怀周恩来同志,1979年正式将书院辟为“周恩来同志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

  在铁岭,说起银冈书院,人们无疑会想起两个人物,一个是周恩来,另一个就是书院的创始人——郝浴。由此可见,郝浴在辽北文化教育事业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辽北地区战争过后恢复教育发展的鼻祖。他的名字和银冈书院一起,三百年来广为流传,这也使得铁岭人们永远地记住了他,他“致知格物”的精神影响着铁岭一代又一代人。

  定州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韩振京说:“他致知格物的精神,办学的宗旨,留下的奏折和传世之作,无疑都体现了他这个人的思想情操,为人处事的道理,坚持‘澄清斯世’的原则和远大的抱负。”在后人给郝浴写的传记里,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无论他在哪为官,都为民谋利,直言敢谏,深入体察民情,解救苍生,革除弊政,建树颇多,著作有《银州笔记》、《孟子解》《粤西封事》、《见圣多言稿》、《中山史论》、《中山文集》、《中山奏议》等等,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杂草丛生的郝浴墓。长城网 实习生杨延飞 摄

  然而一个令人心痛的问题是,这样的一位历史名家,一代才子,在他的家乡定州,知道他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关于这个问题,韩主任给出这样的解释:“一方面,现在人不关心这些,年轻人关注如何挣钱,老年人注重如何养生,另一方面,在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宣扬方面,中国北方不如南方做得好,在唐城村,有郝浴的家庙,有他的后人,这些都是财富,是定州人的荣耀,是我们自豪的资本,大多数北方人可能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在唐城村村子东南,在一片树林之侧,农田之旁,有一座夫妻合冢,东侧是郝浴之墓,墓室入口,有些许蛛网,入口旁边有撰有“郝复阳先生之墓”字样的碑文,碑文近三分之一被周围的草丛遮挡,墓室封土上方也长满了杂草,郝文学老先生说:“墓室曾经打开过,取出了有价值的东西,后来也就没有再修建。”在夫妻合冢的正西侧,残留着后人祭奠烧纸的池子,只有一部分露在地面之上,由于多年雨水的冲刷,导致池子周边十几平米的土地都被染上黑色。在坟墓通向村庄的小路上,有不少破碎的石碑,这些石碑都是一半埋于地下,一半露于地上,有的能看出是被砍掉脑袋的石龟,有的已经看不出是何物了。郝文学说:“郝老浴是进行国葬的,他的坟墓前有6排4列共计24个蛟龙碑,下面是石龟,可惜现在都已经损坏了,这些都是被损坏的石碑。”

  “看到这些,不禁让人心痛。”唐城村一位五十多岁的村民感叹到。是的,这确实是一个痛心疾首的问题,家乡的人民不仅忘了他,而且摧毁了他的坟墓。郝浴年轻力壮之时是在流放当中度过的,长达22年之久,做官前后仅有13年,可是在这仅有的13年中,却历任刑部广东副主事、湖广都御史,两淮盐运使、广西巡抚等职,身为一品高官,却廉以持己,过着清贫的生活,虽屡遭诬陷却仍一心报效朝廷,为国为民鞠躬尽瘁。遗憾的是,他的生平事迹,他留下的文化著作,在定州没有得到应用的宣传。

  面对郝浴在铁岭“热”,在家乡“冷”的局势,我们希望政府能够修缮郝浴墓地,修建郝浴纪念馆,让定州的文化遗产保留下来,让后人更好地受到家乡文化的熏陶,也是为当今文化建设尽一己之力。愿家乡的伟大人物在家乡“热”起来,让这个几近被遗忘的名字重新“火”起来。

 

关键词:定州,郝浴

责任编辑:燕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