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定州讯(记者张天虎 赵绅光)初秋时节,暑热渐消,定州缂丝艺术馆二楼工作室内,十余台缂丝机整齐摆放,年近五旬的程苗欣在织机上忙碌着,只见她一手拿梭一手拿拨来往于丝线间,根根丝线经过梭子和拨子密密排开,历经数月后,精美图案渐渐跃然于丝线之上……
程苗欣正在进行缂丝制作。记者 赵绅光 摄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多年光阴里,程苗欣奔忙于“拨来梭往”间,用一双巧手传承技艺,诠释匠心。
缂丝被称作“织中之圣”,是我国最早用于艺术欣赏的丝织物。因其耗费工时巨大,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存世精品尤为稀少,自古以来就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现存的传世缂丝珍品主要集中在故宫博物院。
缂丝作品《荣华富贵》。记者 赵绅光 摄
作为缂丝发源地的河北省定州市,曾是我国北方的丝织业中心。后来丝织中心开始向江南转移,缂丝也由北方生产地定州迁移到了南方苏杭一带。作为郭氏缂丝技艺第八代传承人的程苗欣,20多年来从未停止对缂丝的热爱与坚守。
说起与缂丝的渊源,还要从程苗欣的奶奶说起。“奶奶心灵手巧,不仅是缂丝高手,就连刺绣也很精通。”程苗欣说,“小时候,奶奶一开始刺绣或是织缂丝时,我就坐在她旁边,看着绣好的花鸟那么好看,非常想学。”正是从小的耳濡目染,21岁那年,程苗欣开始钻研缂丝技艺。
由于从小学编织、刺绣的功底,她对缂丝机上的经纬交错早已熟悉,再加上良好的悟性,靠着一点一滴地摸索积累,如今,她已经熟练掌握了这门古老艺术。
缂丝作品展示。记者 赵绅光 摄
“通经断纬”是缂丝区别于其他织造技艺的最大特点。纵向的经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织制时以小梭织纬,根据图样变一色换一色梭,将五彩的蚕丝线缂织成一幅色彩丰富、色阶齐备的织物。
程苗欣介绍,缂丝成品只露纬丝不露经丝,这形成了缂丝的另一特点——画面色彩浓淡自如,清隽秀雅,正反两面完全一样。织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变换数以万计的梭子,经过十几道工序,短时需半年,长则需两三年时间,其耗时之长,功夫之深,织造之精,可想而知。
也正是这样耗时耗力的细致和耐心,“吓”退了不少跃跃欲试的学艺人。“前三个月学会基本功,一年之后,才能学会基本手法,而要真正掌握各种技巧,没个三五年根本不行,我们现在有六七个工人,但能做精品的也就一两个。”程苗欣感慨道。
工人们在工作室内制作缂丝。记者 赵绅光 摄
程苗欣说,丝品如人品,织缂丝讲究脚踏实地,表里如一,就像做人一样。织缂丝很花时间,除了耐心,还需兼具美术功底和对颜色的敏锐感知,人有情怀、有信念,作品才能有温度、有生机。
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缂丝也面临传承发展难题,令人欣慰地是,2010年,程苗欣创建定州缂丝传习所至今,每年有200多人慕名前来学习缂丝技艺,更多的年轻人将有机会成为心灵手巧的缂丝技师,绵延千年的缂丝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