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长城原创

红色记忆·定州英雄谱⑤|马宝山:“山药山”走出“全国劳模”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张天虎 赵绅光
2021-06-01 09:46:46
分享:

  长城网记者 张天虎 赵绅光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全国农村掀起了建立人民公社的热潮。定县(今定州市)当时流传着“只要提起‘山药山’,无人不识马宝山”的顺口溜,“山药山”是咋回事?马宝山又是谁?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从定州城区朝西南方向驶出,15分钟便来到西城区南会同村,1927年,马宝山就出生在这里,青少年时期就投身革命,194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8月,成立定县(今定州)第一个人民公社——韩家洼人民公社,马宝山任社长。

  定县当时洼地、沙土地、盐碱地多,灾情频繁,庄稼主要靠天收,小麦等作物每亩产量在100斤左右。因此,当地县委制定了“先吃饱后吃好”的工作思路,带领农民大面积种植抗灾性、适应性的高产作物——红薯(当地百姓称“山药”,下同)。

  “由于山药好种易活,种下去就能生长,比小麦玉米产量高,人们开始大面积种植山药。”马宝山的儿媳侯京联回忆说,当时种植山药亩产可达两三千斤,老百姓能够填饱肚子,“那时候周围缺粮县也纷纷到定县购粮。”

侯京联回忆马宝山往事。记者 张天虎 摄

  红薯实现高产稳产,主要归功于马宝山带领全体社员进行的红薯密植试验,依靠科技种田,推广合理密植,在平地上起土山,在土山上栽种红薯,群众称这种土山为“山药山”。

  这“山药山”果然名不虚传,它占地面积只有一亩,山峰隆起,山沟环绕,使得种植面积扩大了近一倍。

  同时,马宝山还大力推进农机具改革,制造出红薯擦片机、刨薯机、密植耧、深耕耧等农机具,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当时,仅红薯擦片机就有手摇式、脚踏式、机械式等几种,刨薯机一天更是能刨30亩红薯。

  此外,为解决农村能源问题,韩家洼公社于1957年创建北方农村第一个火力发电厂,1958年正式运转发电,最早实现了农业电气化,被国务院授予“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视察。

马立峰介绍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记者 赵绅光 摄

  “这张照片是1958年9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来定县视察韩家洼公社时拍摄的。”马宝山的孙子马立峰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向记者展示。

刘少奇同志视察“山药山”红薯生长情况的老照片。记者 赵绅光 摄

  刘少奇同志对群众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十分赞赏,在“山药山”看到社员挖出的红薯重达十多斤,称赞说:“真了不起啊!”并指示将来可以利用温室,冬天育苗,开春播秧,延长生长期。

  “这是邓小平同志到韩家洼公社机械修造厂视察时拍摄的照片,他看到刨薯机后还指示随同前来的工作人员绘张图带回北京让专家加加工。”马立峰说。

邓小平同志参观刨薯机的老照片。记者 赵绅光 摄

  据介绍,由于成绩显著,马宝山曾三次光荣地参加“全国劳模大会”,并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聘请为特约研究员。1957年—1960年,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1959年11月至1960年4月,马宝山还作为全国人民公社4名代表之一,参加了中国农业代表团赴印度“世界农业博览会”。

马立峰介绍《领袖在定州的足迹》一书中记载的马宝山事迹。记者 赵绅光 摄

  退居二线后,他又被聘请担任环城区经委主任,主抓环城区的企业,使不少企业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1991年因病逝世,终年64岁。传略入《保定当代英才》。

关键词:定州,红色记忆,英雄谱责任编辑:赵绅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