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长城原创

【小康看老乡VLOG】马菊香:厅堂变车间 “缝”出好日子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赵绅光
2020-07-14 12:33:00
分享:

  长城新媒体记者 赵绅光

  6台缝纫机、6把木凳,一沓沓白色方形毛巾整齐叠放,只听机器“嗒嗒”声响,20平方米的农家厅堂摇身一变成了“微工厂”。女主人马菊香说:“缝纫机‘缝’出了我的好日子,也‘缝’出了全家的小康底气。”

  马菊香是定州市号头庄乡官道庄村村民,在过去的5年里,她的生活与缝纫机紧密相连,不仅靠缝纫机加工毛巾脱了贫,还注册成立菊香毛巾加工厂,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

  马菊香对毛巾进行锁边。记者 赵绅光 摄

  马菊香是不幸的。小时候,她因一次意外摔伤造成左腿严重变形,落下了终身残疾,而丈夫白会宗是听力二级残疾,儿子视力一级残疾还患有癫痫。一家四口三人有残疾,贫穷一直伴随着这个家庭。“家里困难的时候连买袋盐的钱都拿不出来”,说到这里,马菊香有些哽咽。

  然而,她又是幸运的。2002年,一家三口吃上了低保。2007年,马菊香对房屋进行改造,政府补贴了7500元。2012年,儿子进入特教中心学习盲文和按摩……“去年一年,儿子的药费8000多块钱,医保报销后我们才花了2000多。”

  马菊香正在整理就医资料。记者 赵绅光 摄

  生活虽然有了保障,但日子并不宽裕。马菊香深知,只有依靠勤劳的双手,才能摆脱贫困,创造幸福生活。

  5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马菊香在村民的介绍下,到邻村一家毛巾加工点做零活儿,用缝纫机给裁剪好的毛巾锁边,一捆100个,马菊香一天能做20捆,这可以让她挣点零花钱。

  一年多的时间里,只要有时间,马菊香就去做工,风雨无阻。由于身体原因,马菊香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双腿蹬缝纫机,只能依靠健全的右腿。她用缝纫机的嗒嗒声传递着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为了照顾儿子,她每天还要步行往返两趟,常常到下班的时候,腿已经累的酸痛难忍,咬牙拖着沉重的双腿走回家。那时候她真想有一台自己的缝纫机,照顾家人更方便些,也可以省点时间多做几捆毛巾,多挣些钱。

  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想法很快就变成了现实。2016年,随着定州市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推进,经过缜密筛选和精准识别后,马菊香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并办理了残疾人补助。扶贫干部多次登门,与马菊香一起商讨切实可行的增收方法,精准制定扶贫脱贫计划。

  经过研究,结合当地毛巾加工业务,号头庄乡民政所工作人员帮助申请扶贫项目资金,为她购置了一台缝纫机,马菊香用自己攒下来的钱又买了一台。这样,她便从毛巾加工点直接把原料带回家加工,一天下来,能多加工十几捆。

  马菊香成立菊香毛巾加工厂,缝纫机也增加到6台。记者 赵绅光 摄

  在脱贫致富路上,马菊香从未停歇。缝纫机由2台增加到了6台,工人也由3人增加到10余人,加工点逐渐红火起来。“忙碌的时候,一天能加工2万片,20斤重的锁边线半个月就能用完。虽然辛苦点,但心里踏实。”马菊香说。

  收入的增加让她尝到了甜头,除了用于日常生活开支,还能偿还部分债务。去年她把以前借的账都还清了,又以旧换新买了个电动三轮车,用来搬运毛巾原料和成品。

  马菊香以旧换新买了个电动三轮车,用来搬运毛巾。记者 赵绅光 摄

  通过加工毛巾,马菊香成功脱贫了,一年能挣1.5万多元,加上丈夫种地、打零工和各项补贴,一年到头能有3万多元的收入。

  马菊香还动员和带领其他贫困户和农户一起致富。由于加工毛巾时间灵活,离家又近,很快吸引了村里其他妇女,操作熟练的工人每天可以挣70元左右。

  马菊香表示,受疫情影响,加工厂于3月初开始复工。由于上游企业供应原料有所下降,工作量减少,等原料恢复正常供应后,加工厂将全力投入生产。“只要缝纫机的嗒嗒声响起来,我的心里就稳了。”

关键词:VLOG责任编辑:赵绅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