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记者 张天虎
扎实推进“1368”发展布局,聚力打造产业兴旺的实力定州、活力迸发的创新定州、宜居宜业的品质定州、善治共享的幸福定州,在京津冀开放型现代化节点城市建设上迈出坚实步伐……
7月8日,中国共产党定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定州礼堂开幕。白永民 摄
这是不久前中国共产党定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定州市委书记张涛所作报告中描绘的宏伟发展蓝图。这次会议指明了定州实现现代化的具体路径,解决了“怎么走、怎么办、怎么干”的问题,发展蓝图亦备受外界瞩目。
这是一幅怎样的发展蓝图?跟着报告来看看。
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实现“五个走在前列”
综合经济实力走在全省前列。经济实力进入全省高质量发展十强。
改革开放成效走在全省前列。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全方位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品牌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宜居宜业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
基本公共服务走在全省前列。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城乡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应保尽保,人民全周期生活需求得到更高水平满足。
社会治理效能走在全省前列。公众安全感、法治建设满意度达到90%以上。
报告指出,定州要在国家大格局、区域大战略、全省大目标中推进发展,努力闯出一条开放创新、内生增长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未来五年怎么干?
坚定不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施协同发展推进工程、现代产业壮大工程,在开发区提质升级、重大项目建设、科技创新能力跃升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北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记者 赵绅光 摄
一是服从服务“三件大事”,开创协同发展新局面。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紧紧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用好毗邻雄安新区优势,主动搭建产业转移和高新技术转化孵化承接平台。抢抓北京冬奥会机遇,推动体育健身器械器材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产业链向康复器材产业延伸。
二是树立“项目为王”导向,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每年续建、新开工、前期、谋划产业项目各100个以上,每年完成投资不少于100亿元,储备库项目始终保持在1000个以上。打通线下线上“两个渠道”,落实“四个机制”,打造“投资定州、事事无忧”环境品牌。
三是持续增强创新能力,打造创新驱动新优势。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家以上。深化“筑巢引凤、引凤还巢”计划,完善住房、金融、教育等人才政策。
四是加快开发区提质升级,做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一要提升发展能级,落实“一区多园”模式。二要提升管理层次,实施开发区封闭管理。三要提升集约水平,实行土地精细化管理。四要提升园区形象,建设智慧型园区、花园式厂区,打造充满活力、产业高端、环境一流的开发区。
五是聚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优化产业结构新突破。坚持优化存量与扩大增量两端发力,尽快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传统产业提品质,新兴产业扩容量,优势产业延链条,力争超百亿级产业集群达到5个以上。
未来五年中心城市空间布局:“一带、两轴、双翼、四区”
按照“一名城、三基地”城市定位,加快编制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着力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京津冀先进制造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现代商贸物流基地。
中心城区实施“一带、两轴、双翼、四区”的城市空间布局。“一带”就是唐河生态发展带,把唐河作为城中河来打造,建设“七彩唐河”;“两轴”就是实施“北跨、东扩”的轴向拓展战略,拉开中心城区框架;“双翼”就是优化提升西部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开发区,建设东部以新兴产业为主的未来科技城,形成“双翼齐飞”的产业支撑格局;“四区”就是按照“古城新韵、活力名城”的风貌定位,建设西部产业新区、东部科技新区、北部生态新城、魅力文化古城,为打造市区面积、人口“双过百”的现代化节点城市奠定基础。
古城新韵。记者 赵绅光 摄
紧扣城市定位,推动城市功能、生态品质、业态能级同步提升。
聚焦“产城融合”,推进城区与经济开发区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文化、教育、医疗、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
聚焦“人文兴城”,以“汉风宋韵”为主基调,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为主体,加大对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等保护利用力度,更好延续城市文脉。
聚焦“蓝绿润城”,加快建设唐河生态廊道,连通小清河、护城河、沙河灌渠,引水入城,聚水润城,串联起城区内部绿色空间。
聚焦“统筹集约”,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培育重点小城镇。创建高水平城乡统筹示范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区,形成新时代乡村建设的集中展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