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长城原创

新春走基层|日子在“倒茬”中越过越好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张天虎 赵绅光
2021-02-08 11:24:00
分享:

  长城网讯(记者 张天虎 赵绅光)春节临近,定州市大涨村蒜黄温棚里,七里八乡的“割手”们正在这里“忙年”,收割挑拣、打包成捆、装车外运,好一派繁忙景象,25天一茬的蒜黄,成了村民致富的“软黄金”。

  大涨村现有560余户、1780口人,凭借着优越的自然条件,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种植大蒜、蒜黄已有近百年历史,该村有一半以上家庭都在从事蒜黄种植,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蒜黄种植专业村。

采购蒜黄的商贩。记者 赵绅光 摄

  59岁的张金昌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有着30多年的种田经验,也是蒜黄种植的“老把式”。老张说,蒜黄生产周期短,技术相对简单,25天一茬,从10月到第二年4月可以生产6茬以上,“咱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就得一茬倒一茬,吃苦加油干呀!”

  说话间,张金昌顺手拿起一把准备装运的蒜黄说,“看,我们村的蒜黄香味浓郁、鲜嫩可口,现在春节临近正是销售旺季,市场紧俏、价格看涨,每天经我手销售的就有三万多斤。”

  “这一车蒜黄5000多斤,今天准备发往沧州。”2月7日上午,采购商刘国军正忙活着将农户们封装好的整筐蒜黄装运上车。他介绍说,自己从事蒜黄运输销售已经好多年了,大涨村蒜黄名气大,很受消费者欢迎。

 工人正在将蒜黄装箱。记者 赵绅光 摄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每个蒜黄棚一茬可产蒜黄3000斤,现在每斤蒜黄市场价格3.5元,除去人工及种植成本,一个蒜黄棚一茬纯收入五六千元,一年收入3万多元,乡亲们通过种植蒜黄摘掉穷帽、鼓了腰包。

  农民要想富,科技是出路。张金昌回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种植蒜黄都是地下的土暖窖,用的是土炉子,费时费工不说,蒜黄还长不好,产量很低,很难卖上好价钱。

  2015年,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区域布局,大涨村成为蔬菜产业提档升级试点。截至目前,大涨村遮光式蒜黄大棚已发展到500多个,全村每天收割运输蒜黄10万斤以上,畅销京津、上海、武汉、石家庄、保定等地。

于淑丽正在收割蒜黄。记者 赵绅光 摄

  大棚里的蒜黄一茬接一茬,整个冬天于淑丽都没有闲下来,“有活干,有钱赚,我经常凌晨就开始给人家割蒜黄,虽然辛苦点,但一个月下来能挣两千多。”于淑丽和“工友”们觉得生活很有奔头儿。

  目前大涨村已初步形成了一条集原料运输、生产种植、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建立起“农户+基地+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成为当地农民冬季增收和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

  立春节气刚过,站在大涨村空旷的田野远眺,数百个日光温室大棚成片相连,错落有致,成为公路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棚内金灿灿的蒜黄长势正旺。

  采访说话间功夫,打给张金昌的采购电话连续不断,顾不上和记者多搭腔,他又赶忙招呼蒜农抓紧收割了。“别人家过年在家里,我们过年在棚里。”

 摆放大蒜,开始新一茬的蒜黄种植。记者 赵绅光 摄 

  在收割完蒜黄的大棚里,张金昌说,蒜农们清理完旧蒜根,摆上新大蒜,过不了几天,这里又将长出新的一茬……

关键词:新春走基层,蒜黄责任编辑:赵绅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