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定州讯(通讯员闫韶红 记者张天虎 赵绅光)民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民政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稳压器”。一个城市的救助管理站对于临时遇困人员来说,不亚于风浪中的避风港。这里有哪些特殊功能,那些生活遇困人员在这儿又能得到什么帮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定州市救助管理站,感受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和被救助人员的生活状况。
社会联动架起救助桥梁
在清凉整洁的宿舍,一名70多岁男性老人躺卧在床上休息。“这是3月份由保定市救助站转送来的拾荒者,因伤被安排在市人民医院治疗,这几天刚刚出院,但还需要长时间休养。”市救助站党支部书记贾伟跃介绍,这位拾荒者自述在40年前离家出走,在外流浪、乞讨、打工,到年老时以拾荒为生,不久前在保定意外摔伤,被市民发现通知保定市救助站,后转送来定州。经过仔细调查,发现其户口已被注销,村里已没有近亲亲属,所以,市救助站联合有关部门及当地乡镇,正合力“恢复”其户籍信息,并为他今后的生活进行妥善安置。
今年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定州市民政局联合公安、卫健、城管执法等部门共同开展了“大爱寻亲、温暖回家”“推进阳光救助、履行兜底职责”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向市民展示了近年来市救助站在街面巡查、站内照料、身份甄别、寻亲送返、托养救治、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成效,让市民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救助管理站工作的流程和细节。
志愿者正在跟受助人员互动。闫韶红供图
据介绍,今年“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的主题为“大爱寻亲温暖回家”,也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见》后的第一个救助机构开放日。
开放日当天,参观的市民、公益慈善团体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跟随着市救助管理站站长仇士雄走进了这处流浪乞讨者、生活无着落者的“避风港”。仇士雄详细介绍了救助站的工作流程:“临时遇困人员或者热心市民在发现有需要帮助的人时,可以通过联系公安部门、救助站、社区等渠道进行求助,对于行动不便的人员,我们会安排车辆把他们接过来。”
科技手段助力寻家归途
“救助是基础,寻亲才是目的。现在科技手段越来越发达,只要办理过二代身份证的人,通过人脸识别立刻就能识别人员信息。”仇士雄介绍,在做好传统问询、获取身份信息的基础上,市救助站不断拓宽寻亲服务途径,通过人脸比对、DNA比对、网络寻亲信息精准推送等新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寻亲的“精准性”。
救助站工作人员谢迎桥已经在救助站工作了十五年,曾经救助一个个救助对象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去年刚刚找到家人的七旬老大爷。2018年8月7日早上这位老人被爱心志愿者送到救助站,当时老人衣衫不整,浑身发出异味,只言片语含混不清,只能分辨姓名发音和“辽宁人”。救助站工作人员帮助他洗澡、理发、换了新衣服。经初步检查,老人除了精神异常外,身体方面没有其他疾患。为了帮助老人早日找到家人,谢迎桥和其他工作人员在悉心照料的同时,费尽心思与老人沟通交谈,一点一点帮助老人回忆。经过不懈努力,老人慢慢回忆起了自己在辽宁省的具体住址和弟弟的名字。这个信息让谢迎桥他们兴奋不已,立即连夜核实,却发现当地没有此人的信息。在民政部所属全国救助寻亲网上查询,也没有发现相关信息。大家判断这位老人应该是之前没有在各地救助站被救助登记过。第二天一大早,市救助站紧急联系当地公安部门,才获知老人户口已被注销。通过手机和互联网,老人的照片、寻亲信息等资料在河北、辽宁两地迅速交流、完善。查找老人弟弟的信息时,却被告知他已经和家人搬离原居住地。几番查询,辗转打听,救助站工作人员终于联系上了老人的弟弟。当工作人员将老人的照片发送到其弟弟手机上辨认时,手机里传来老人弟弟一边抽泣一边激动的喊叫声:“这个人就是我哥哥,就是他……”原来,老人已经失踪25年了,弟弟一家寻人无着,渐渐失去了信心,注销了户口。8月9日上午,老人的亲人驱车八百里匆匆赶到定州,兄弟二人抱头痛哭。短短两天就联系上了被救助人员的家人,谢迎桥不禁感叹互联网的神奇,也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
定州市民政局工作人员正在发放宣传资料。闫韶红供图
完善机制实现救助工作常态化
定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吕平舟介绍,2018年至今,定州市救助站累计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402人次,护送老弱病残孕等特殊对象返乡110人次,被授予河北省救助管理机构互联网寻亲先进单位。
“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最弱势群体之一。”定州市民政局局长聂良军表示,今年以来,定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强化新形势下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为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及临时遇困人员提供坚强保障。同时,救助管理站精心组织“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积极运用人脸识别技术、互联网技术扎实开展寻亲服务,为每一位临时遇困人员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帮助他们搭设更畅通的回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