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 ,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民间将二月二这天剃头称为“剃龙头”。大家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这天,家家理发店都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民俗“正月不剃头”从何而来?
民间有一句老话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所以一进入农历正月,理发店的生意变得很清淡。那么,这种民俗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专家认为:起因与清初时努尔哈赤、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发布的“剃头令”有直接关系。
在清朝之前,汉族人只梳理头发,根本不剪也不剃。在他们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后来由于清初强行推行“剃头令”,人们才开始出现大面积剃发。
在清朝的几部史料中,记载清军攻城略地时,都出现了“剃发”这个词。“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在清朝文献里,把归降叫作“剃发归降”,投降的百姓叫“剃发降我之民”。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军攻占沈阳,不久辽东各地大小城池尽入后金人手中,“官民皆剃发降”。
清顺治元年(1644年)4月,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入山海关的第一天,也下达了“剃头令”。汉族人不愿服从,但又不能为此丢了脑袋,就约定正月不剃头。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正月不剃头,就表示一年没有剃头,以此来表达人们的思旧之情,称之为“正月不剃头,思旧”。后来就演变出“正月剃头,死舅”的说法。
龙抬头,剃龙头寄托美好愿望
据南开大学文学院学者杨琳研究,传说龙王有个女儿生于农历二月初二,一天溜出龙宫,看到人间大旱,没有告知父王就播撒雨露。龙王得知后非常愤怒,将龙女逐出龙宫。龙后思念女儿,每年二月初二都要浮出水面痛哭一场,泪水化作甘霖滋润万物,于是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二月二恰逢春耕时节,最需要的是雨水。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通过各种方式祭龙,希望风调雨顺。”杨琳说,在这天选择“剃龙头”,也是希望能够多沾些“龙运”,以求一年中心想事成
经过多年的演变,“二月二剃龙头”在民间产生了不少表达美好愿望的谚语,比如“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二月二,龙抬头,大财小钱往家流,好运刚刚起了头;二月二,剃剃头,剃掉烦恼和忧愁,今年定有好兆头”。
二月二,我国民间趣味民谣很多,这些民谣往往蕴含着这一天的民风民俗
农事节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这是北方农人在二月二日早晨,于院内用草木灰撒成粮囤图形时念叨的一句民谚。撒成粮囤图形后,将五谷杂粮放在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伏龙驱虫
二月二在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前后,百虫萌动,疾病易生,虫害也是庄稼的天敌,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如用棍棒、扫帚或者鞋子敲打梁头、墙壁、门户、床炕等,以避蛇蝎、蚰蜒、老鼠等虫物。通常还要吟唱歌谣: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二月二,敲瓢碴,十窝老鼠九个瞎。
占鳌头
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私塾先生多在这一天收学生,谓之“占鳌头”。学生们也会念叨:
二月二,龙抬头,
龙不抬头我抬头。
回娘家
二月二还是一个媳妇回娘家的日子。旧俗规定,媳妇正月里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此民谣表现出父母盼女归的心态:
二月二,挑蒿儿,搭饼儿,带女儿。
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
二月二,家家接女儿,接得家来吹笛子,接不家来哭鼻子。
这一天除了“剃头”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
古代时“二月二”吃什么
唐朝,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富贵人家会准备很多点心类食品,供大家吃,样式比较简单,贫穷人家会在这一天改善一下伙食,形式还不是很隆重。
宋代,节日气氛就出来了,吃猪肉,经过选料、清洗、烹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做“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明朝,吃“熏虫”,天气渐暖,昆虫开始活动,有的虫子对人体健康有害,所以这一天就有越来越多的人,用油煎食物、摊煎饼等办法,凭借烟气熏死虫子,祈求这一年平安健康。
清朝,吃春饼,内卷很多菜,放入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
二月二为何吃“龙”食?
农历二月初二是二十八宿中青龙开始露头的日子,根据天象定为“龙抬头”。由于人们对龙的崇拜,这天要吃有“龙”字的食品来沾“龙气”。其中除了管炸糕叫“龙胆”、春饼叫“龙鳞”、面条叫“龙须”之外,还管米饭叫“龙子”、馄饨和饺子叫“龙耳”,等等。
而“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据专家介绍,农历二月初二恰逢惊蛰前后,此时蛇、蚯蚓等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而蛇又俗称“小龙”,蚯蚓俗称“地龙”,蛇和蚯蚓开始露头,就叫“龙抬头”。而与蛇和蚯蚓同时开始活动的也包括一些害虫,故而在明代,二月初二有吃“熏虫”的习俗。人们摊煎饼、做熏肉、炒菜,用油烟熏死害虫并吃掉它们,以保护庄稼,祈求健康。
二月二吃“龙耳”(饺子)
饺子有的形似元宝,有的形似耳朵,龙抬头这天吃饺子称之为“食龙耳”。“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在“龙抬头”这天,讲究吃“肉菜饺子”,即馅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谐音“有财”,寄语新年财源滚滚之意。
二月二吃“龙胆”(炸油糕)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区,人们有在春龙节这天吃油炸糕的习俗,称之“食龙胆”。油炸糕色泽金黄,被称作龙胆是很形象的。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二月二吃“龙鳞”(春饼)
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
二月二吃“龙须”(面条)
“龙须面”是我国北方传统风味筵席面点品种之一,由山东抻面演变而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代御膳房里有位厨师,在立春当日,做了一种细如发丝的面条,宛如龙须,皇帝胃口大开,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从此,这种炸制的细点便成了一种非常时尚的点心。二月二食龙须面有“顺顺溜溜、顺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二月二吃爆米花
当年武则天当上了皇帝,此事惹恼了玉皇大帝,玉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有条黄龙却违背了旨意。玉帝得知后,把它打下凡间,压在舍利塔下,玉帝说如果想回到天庭除非“金豆开花”。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天,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突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崩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二月二吃猪头肉
农历二月初二是老百姓的传统节日,有“龙抬头,吃猪头”的习惯。人们纷纷购买猪头肉,希望新年有个好兆头。(据长城网、燕赵晚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