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讯(记者郑建卫 张天虎)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对全国多省市的130项经验做法予以表扬,“河北省定州市探索‘三项试点’,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被表彰的做法之一。
定州市是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33个试点地区之一,从2015年3月开始,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行大胆探索,经过3年多的努力,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实践经验。
定州的第1号集体土地使用证让马建国吃了定心丸。马建国供图
成果一:征地程序更透明
货币补偿、粮食补贴、养老保险三重保障全覆盖
“说实话,当初征地我有顾虑,担心没了地就没了生活保障!”52岁的定州市北城区唐城村农民来喜成12月13日对记者说,“当初签订的协议(条款)现在都落实了,收入比征地前提高了不少,日子过得宽裕多了,现在我心里踏实了。”
2016年初,建唐城食品工业园要征地,来喜成当时很担忧。他的担忧也是定州所有被征地农民共同的心理。定州有130万人口,人均耕地不足1亩,人地矛盾非常突出。
据定州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定州在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的改革试点中,逐步建立起由货币补偿、粮食补贴、养老保险构成的“三重”保障机制。被征地农民在一次性享受综合区片价现金补偿的基础上,每亩每年都有800斤小麦、1000斤玉米的补贴,每亩地还可享受2万元参保补贴,被征地户可以自主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来喜成家4.85亩地被征收后,获得了30多万元的现金补偿。
“过去我自己种地,投入劳力、种子、化肥、农药,一年也不过就这么多收入。现在不用种地了,收入一点没少。我腾出时间外出打工,一年还能收入四五万元。养老保险更让我觉得心里踏实。”来喜成说。
大家都觉得这样的补偿方式公平合理,占地660多亩、涉及642户农民的唐城食品工业园,仅用一个月就完成了征地工作。
定州还对征地工作流程进行颠覆式重构,把大量批后的工作放到批前来做,探索推行“1234”工作模式,即“一个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两轮协商”(土地征收协议协商、补偿安置标准协商)、“三次公告”(征地预公告、补偿安置公告、批后公告)、“四方协议”(市政府、乡镇政府、被征地村集体、农户四方签订土地征收协议和补偿安置协议),在征地过程中,补偿费实行“全额预存、直拨到户、封闭运行”,特别是补偿安置与被征地农民充分协商,地上附着物登统评估全面公开,变“喊话”为“对话”,切实保障广大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目前,定州实施征地1.1万亩,在65个项目上进行了试验。通过重构征地程序,征地与农民商量着办,最大限度减少了因征地引发的矛盾,大大提高了征地效率,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宅基地制度改革让王云峰住上了新楼房。定州试点办供图
成果二:创新农村土地入市
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地位
“我的集体土地使用证是定州001号,这个证就是一颗‘定心丸’,有了它,企业就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放心投资。”河北尚石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建国12月13日对记者说。
他的石材厂是在2004年租用定州市砖路镇沈家庄村的10多亩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的,租期20年,租金一次性付清。
“企业的效益很好,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但是随着租赁期限越来越近,心里越来越没有底。再续租租金会涨多少?再续租多少年合适?这些问题都拿不准,不敢投资。”马建国说。
马建国赶上了定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机遇,只用了3个月时间,集体土地使用证就办下来了,使用期限是50年。和征地相比,农村土地入市手续办理效率高,价格更合适。对这项改革,他非常满意。现在他可以放心投资,扩大生产了。
同样非常满意的还有沈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薛喜平,12月18日,他告诉记者,95%以上的村民都支持把土地给尚石石业公司继续使用,因为土地收益大幅度提高了,村集体利用这笔钱修了路、安装了路灯,“我们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他说。
定州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定州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试点)》等10个文件、操作流程及14个规范性文本,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地位和相同权能,把依法取得、符合规划的地块纳入入市范围。
定州还积极出台农用地贷款抵押办法,引进市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参与,为试点工作提供金融支撑。制定《定州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确保土地征收和集体土地入市增值收益大体平衡。
目前,13宗(156.2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实现入市,交易金额2652万元,收取增值收益调节金420万元,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已经建立。
成果三:放活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唤醒农村沉睡的宅基地资源
“这是我们村的王云峰,过去他基本上没有笑过。自从搬进了新楼房,又娶了媳妇,他整天笑得合不拢嘴。”12月13日,定州市留早镇北王家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志敏指着一幅照片说。
在王云峰宽敞明亮的三室两厅的新居室,记者见到了照片上的老王。 54岁的他是土生土长的北王家庄村农民,早些年靠家里几亩薄田生活,除去日常生活开支后所剩无几。“之前和兄弟住三间破瓦房,家里经济条件差,没有人愿意嫁过来!”他说。
2015年,定州市开始进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北王家庄村实施了“三村联建”,可腾退出宅基地1000亩用于“占补平衡”,其中100亩用于村庄产业发展,900亩复耕后用于发展现代农业。目前已有198户村民通过产权置换方式搬入新居。
王云峰和兄弟居住的三间房等比置换了两套新居室,哥俩一人一套,超出面积按1200元一平方米购买。由于是第一批拆迁户,当地政府给予了几万元租房补贴,再加上庭院补偿,2016年初,老王几乎没掏一分钱,就住进了新楼房,随后又娶上了媳妇。
定州在建立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的同时,进一步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农民可以把闲置资源拿出来建设“共享经济”。东亭镇黄家营村依托村内黄家葡萄酒庄这一3A景区旅游资源,积极打造葡萄产业文化小镇,与香港木结构产业集团合作,引导农户将闲置废弃宅基地以流转、出租、入股等方式,建设共享木屋,在村内建设共享农庄综合体,发展休闲农业,提升了农村宅基地财产性价值,让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